第31章 嗜杀(1 / 2)

三国风云录 闻风 2715 字 2013-06-28

当孙坚第一次见到董卓的时候,无论从其面貌还是从其话语的猖狂度来说,孙坚都预感到此人的野心定会不一般。于是,他找到了自己的领导——张温。

前面说过,张温虽然不是十足的草包,却也有五六分。这样说,是因为他的眼光问题。一个字:烂。

孙坚面见张温,道:观董卓之面相,可知其野心定不会久居人下。祸国殃民者,定此人也!吾求将其现在斩杀,以免日后麻烦。

张温听闻后,仔细想了想,道:以君之阅历,可知如今战事之况?你我奉朝廷之命,安西北之患,平边、韩之乱。却在此处遇着难处,久攻不下。而董卓熟悉羌人作战,若是将其杀掉,岂不是恰得边、韩之心?有助于敌人?再者来说,就算董卓真如斯言,那又如何?我看,你是多虑了吧?

孙坚急道:难道将军不以天下为重吗?

张温也急道:难道你想要背黑锅吗?

额,黑锅谁愿意背?孙坚笃定的点了点头,没错,董卓的问题,现在好歹还是局部问题,说到底,也不关自己的事情。可是黑锅问题,那就是自己的事情了。延误战机,军规当斩。

那就这样吧,张领导,你说的没错。可是我要告诉你:不是每次的黑锅,都可以不背的。世界上,想做孙悟空的人还是有的。只是奈何,紧箍咒在你手里。

就这样,董卓平安的度过了这一次危机。后面的事情,前面说过了。董卓利用天相,将边、韩军打败,而后将羌族的叛军一举击溃,这里不再细表。

说回孙坚。

当董卓听说孙坚欲将自己至于死地后,对孙坚可谓恨之入骨。而张温的一时心慈手软,也为自己埋下了祸根。六年后,被董卓命人打死于闹市。巧合的是,当时,老天爷再次降兆。

对于这次的战争,朝廷显得有些落井下石。

诚然,这次的平乱虽然并不彻底,但俗话说:没有功劳的事情,总归参杂着点苦劳。战争虽然打的是经济,流的毕竟是真的血。而朝廷,显然有点成王败寇之嫌,血流了就流了,做为老板的我就是不打算给你赏钱,你待怎么的?

但是,很明显的有一点,那就是在朝廷混的都是眼光狠毒之人。这一点,从破例让孙坚担任议郎之职可以看出。这个位置是干嘛的就不用说了,因为曹操兄当年也干过这工作。虽说没有实权,可是好歹是京官,运气好,跟皇帝混个脸熟,升官发财基本不成问题。

若是孙坚和曹操一样对事情看不惯的话,跳出来骂两句,估计早被人弹劾死了。你当你是干嘛的?你当你爹很有名吗?现实告诉我们,在这个拼爹的社会上,每一个靠关系走到政治这条路上的人(无论男女)背后总是坚挺的站着自己的老爸(或曰:干爹)。因此,孙坚无疑是属于弱势群体中的一员。所以,他聪明的选择了不做事,这种不做事,在政治术语中,叫做“行政不作为”。而这样做,恰到好处的保护了自己。要知道,朝廷那帮人,都是踩着自己同僚的尸体爬上了如今的位置。你平时不惹事都能找出你的事,更何况你敢惹事?被扒筋抽皮了,你还得感谢人家。所以,孙坚这样的选择在我们后人看来是极其聪明的,但做为当事人的孙坚可不这样认为。没有名爹固然让自己痛苦,但是,尼玛的,我TM没多少文化啊,要是弹劾人家,光是被弹错别字的口水就TM的足以将自己淹死。算了,还是不合稀泥了。这也不是自己的强项,等着战事吧,只有在战场,我才能找回那种做为自己本身的快感。

很快。

中平三年(公元186年),长沙有人起义。这时候,朝廷想到了孙坚,便派遣孙坚做长沙太守去镇压起义军。

孙坚同志不愧猛人一枚,到任后二话不说,甩开膀子就干了起来。不到一个月,便将起义军灭在了燎原之前。为了彻底断掉那些想趁乱吃朝廷豆腐的人的想法,孙坚开始了越境(跨省)围剿,将什么阿猫阿狗的统统消灭掉。因为打的太猛,孙坚的名声可谓越传越远,竟然连身在庐江一位挚友的侄子都知道了。因为自己被起义军打的找不着北,急需朝廷来救。可是,你知道,此时的朝廷正在忙着拆东墙补西墙,根本不理会这茬。没办法,只能向孙坚求救了。好歹来说,也是朋友嘛,面子还是要给的。

孙坚听说后,根本没考虑成本问题,打算直接出兵解围。此时,有人拦住了他。当然不是起义军,他们没这个胆子,而是孙坚的一个手下。

太守这样做是不对的。难道太守不知道朝廷的制度吗?

孙坚听闻,压根儿不搭理什么朝廷制度:难道我这样做,有悖天理吗?

是嗬,朝廷都快没了,制度有什么用?

现在的我们知道一个道理:要想知道自己有多少实力,那就要看对手对你是什么态度。虽然千百年前的孙坚不知道这个道理,但他确实经历了这样的事情。

话说,起义军听说孙坚要来解围庐江,他们只干了一件事——逃跑。从哪来,回哪去,恨不能比光速更快。这样看来的话,孙坚早已名震天下,或曰,早已名震起义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