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4章 洛阳浩劫(1 / 2)

三国风云录 闻风 2168 字 2013-06-28

洛阳,因在洛水北岸得名,其曾是中国第一个王朝“夏”的诞生地,这里也是三大古王朝的聚集地,这里被后世称为“神都”的地方,在董卓入住后,没有光辉,没有幸福,只有血腥,只有哀号,只有妻离子散,只有欲哭无泪。

中平六年(公元189年)以做上人臣极位的董卓,以迁都为名,对洛阳的人民下达了搬迁令。

把有钱的富商杀了,钱归自己,凡是男的杀掉,女的充当军妓。

老百姓舍不得走怎么办?好办,聚集到一起,让马踩死了事。

那这些宫殿、房屋、民舍怎么办?直接焚毁,两百里内,一片焦土,曾经的繁华不见,只剩翁媪无力、婴幼啼嚎。

为了补充军饷,董卓命吕布开挖皇室墓穴,无数奇珍异宝,就此散落民间。

这些就已经足够让人不齿,但更令人感到无耻的行为是,董卓嫌弃那些文献带着太过累赘,干脆点,一把火烧了吧。

若说,财富的失去,人力尚且可以创造,属于可再生资源。那么文献就不同了,尤其是皇室搜集的文献,这些都是前人集自己的心血与智慧的不可再生资源,一旦毁坏,必是人类文化史上的浩劫。

记得,希特勒曾经说过,若想灭亡一个国家,必先灭亡其思想;若想灭亡其思想,必先灭亡其文化;若想灭亡其文化,必先灭亡其学校。可见,一代枭雄的希特勒对于文化的重视性。但,毕竟希特勒没有对自己国家的文化进行任何的摧毁,而董卓显然没有希特勒的觉悟,虽然二人有着很多的相似,但只这一点,二者高下立分。

当焚烧的烈焰冲向天空,墨黑的纸碎飘落下来,董卓得意的笑了。他回过头看着那些大臣,眼角里明明说着:当今天下不再姓刘,而是姓董!

虽然如此,但董卓还是想证明自己是有一代明君本质的,于是,董卓下达了一个命令:凡是为子不孝,为臣不忠,为吏不清,为官不管者统统登记下来,当然不是坐牢,而是直接杀掉。于是有冤报冤有仇报仇的时候到了,平时踩过自己脚的,骂过自己娘的,跟自己老婆眉来眼去的,不论是官员还是平民,统统前去举报,致使大量冤假案件发生,人们走在路上只能用眼神交流。如此闹剧,恐怕只有浑人才干得出。

可这还不能让董卓满足,他的虚荣心此时已经爆棚,为了让让那些官员臣服于自己,他办了一次酒宴。

酒宴之上,董卓频频喝酒,百官亦随之。忽然,有人将几百投降的敌人捉到了席间,并当众割舍挖眼,不堪其痛者,当场死亡,被扔进一口锅里煮掉。而活着的,继续在地上痛苦挣扎,满地滚动。

董卓倒是无所谓,似乎习惯了这种场面,并以此为乐,继续喝酒。百官平时哪里见过如此场景?不忍者闭起眼睛,却被董卓勒令睁开,实在受不了的,直接转身干呕。

我之前说过,曾经的董卓很爱惜手下,一般也不会杀降。但是,随着名位的不断提升,到了如今国相、太师这等人臣极位后,心态愈发狂虐,他杀人取乐,似乎不单纯为了满足自己的变态心理,而是在对着这些人叫嚣:我,董卓,是最强大的,你们,老老实实的听话就行。

写下这些,是为了让我们记住,历史上有一个叫做董卓的人,杀了很多人,而这些人大部分都是平民百姓。

如此看来,董卓只是一个弱者,他并不明白,政治这种东西从来不属于身体强大者,而是属于心理强大者。

无疑,董卓的这种行为只能用四个字来形容:自掘坟墓。

既然我们这些后人都无法容忍董卓的暴行,那么同理,当时的人们更是无法容忍,既然不想在沉默中死亡,那就只能在沉默中爆发了。

就是这一年,有一个叫做郭太的黄巾余党,起兵造反,由于其起事于西河白波谷(今山西省襄汾西南),故得名白将军。

而袁绍等人组成的“关东联盟”也早已集齐,却只有曹操的五千人马想打董卓,这是怎么回事呢?

前文说道,袁绍等人在函谷关东成立了关东军,人马十几万,里面有袁术、曹操、张邈等等当时的以及后来的政治大腕级人物。只是,袁绍等人不是得罪了董卓跑了吗?怎么会加入关东联盟呢?这还得从他们逃跑的方向说起。

我们再来看看他们三人跑路的方向。

袁绍去的是冀州,找到的是韩馥,也就是北方,冀州有“天下粮仓”之称;袁术去的是南阳,找到的是张咨,也就是南方,南阳是控制京师洛阳与江南稻米运输的水路命脉;曹操去的是陈留,找到的是张邈,也就是东方,但是曹操没袁氏哥俩的面子大,陈留、兖州一代人口密集而贫困。

如此看来,这三人选择的方向恰恰是能够合围京师洛阳的,而身在洛阳的董卓全然不知。可见,董卓的政治敏感性,实在不是一点半点的差。

而就在曹操去陈留投奔张邈的路上,发生了一件事,说了一句,至此,关于曹操的批评就从未断过。这件事的主角叫做吕伯奢,那句话叫做“宁我负人,毋人负我。”

话说,曹操被董卓晋